官网:www.musicdd.net | QQ:2961718350
 
音频作品  
1 曲名:美丽吉林【试听】
2 曲名:雾凇情【试听】
3 曲名:最美的音画【试听】
4 曲名:江城吉林嗨起来【试听】
5 曲名:吉林,醉美故乡【试听】
6 曲名:腾飞吧吉林【试听】
大型系列青年专辑《我的音乐》个人作品CD专辑
CD专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CD专辑:《中国精品文艺作品期刊文献库》收录
CD专辑:《超星学术期刊“域出版”》全文收录
CD专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CD专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
CD专辑:《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本刊资讯  
【教授专栏】窦曼莉 ,马金凤 | 章丘五音戏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发布者:《当代音乐》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0/12/15

章丘五音戏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窦曼莉   马金凤

 

[摘要]戏曲艺术是在民间曲艺与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艺术形式富于地域性鲜明特色的地方戏曲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本文以章丘地方戏曲五音戏为例对地方戏曲与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如何融合与实践进行了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五音戏高师音乐教育融合创新实践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章程里明确指出除了国家课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和民族文化传统发展区域民族和学校音乐课程资源特色这一政策的发布使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有了明确的方向但在教育观念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仅停留在表面的态势如何更好地使我国优秀的地方民间音乐资源与高师音乐教育相融合并在充实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得到传承与发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一、章丘五音戏与高师音乐教育思维创新

(一) 五音戏的历史渊源和音乐特征

在山东章丘的文祖镇曾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进了青野庄家家户户周姑子腔”。“周姑子腔又名秧歌腔”——五音戏的雏形[1]其发源地是章丘地区的青野村早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这种村民在田间地头干农活时低声吟唱的小曲后经加工演绎逐渐流传于民间打鼓为伴说唱相间内容多是邻里间的家长里短后历经几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发展演变为当今流传于章丘淄博济南潍坊一带的五音戏五音戏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可以说是国家对这一地方小戏价值的褒奖与肯定近年来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五音戏的传承人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创新板式及曲牌创编了许多优秀剧目极大地丰富了作品表现力其戏曲美学特征更为鲜明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曲牌剧目就有两百余首那么有着独特表演风格的五音戏有着怎样的音乐特征呢

1. 较为突出的地域本土化特征文本内容多是讲述贴近百姓生活的故事台词的方言念白风趣诙谐以山东中部地区的方言为素材通俗易懂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强烈的地域性和娱乐性特点被看作是地方小戏在历史的沿革发展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间特色和地方风格

2. 音乐以板腔体为主唱腔朴实简约声情并茂表演细腻传神生动有趣极其形象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平直的运腔声线下由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兼有唢呐穿插的锣鼓点的伴奏逐步发展为加入弦乐的小型民乐队伴奏形式在创编过门音乐和即兴伴奏中尝试将文武场无缝衔接使各唱腔与伴奏之间交相呼应

3. 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剧种的锣鼓点特征像常用的起唱长()顶板长()鸡刨抓专用长()板后短点等比如单本戏拐磨子中的专用长点及短点就颇具特色同时还有一滴锣”“鸭子嘴”“娃娃头”“一句一打两句一打的锣鼓节奏特征烘托出整台戏的节奏和气氛

4. 表演形式不拘泥程式化有着说唱相间歌舞并重的风格特征演员完成剧情与人物的塑造需要一系列唱打等表演技巧在音乐曲牌反复进行的表演中和唱腔形象化的动作间起承转合节奏鲜明情绪热烈惟妙惟肖中富有生活情趣达到了戏曲艺术的虚拟性与生活真实性的完美结合是艺术源自生活的真实写照以上独特的表演风格被称为我国传统戏曲表演上的一绝在我国百花争艳的戏曲艺苑里被誉为一支清流一朵姿色清丽的稀有之花[2]

(二) 高师音乐教育的理念创新

在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今天面对处于瓶颈时期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笔者认为高校更应积极面对将音乐教育中的民族元素与文化传承融合创新让音乐教育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树立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理念民族音乐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3]是民族民间特有的音乐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首先我们应该从理念上进行转换认识到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有着不同的地域体系它是来源于点点滴滴的生活体味以音乐的形式将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文化语言等生活状态呈现出来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几代人努力传承的民族音乐经典在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学习了解身边的民间戏曲音乐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认同感其次在当今丰富多样的外来音乐文化冲击下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固有的西方音乐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创建富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教学内容使我们的学生在深入学习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树立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2. 高师音乐教育的传承与责任地方戏曲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是在民间曲艺与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艺术形式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一直缺乏应有的地位长期以来我们高校的音乐教育无论是音乐专业还是普通音乐教育基本是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中心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4]这一现状不同程度上抑制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发展

另一方面在一切都趋于市场化的今天民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已渐渐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五音戏和其他传统戏曲一样也正面临着文化空间的萎缩和变迁以及观众的流失特别是年轻一代学生对西方音乐名家名作流行歌手如数家珍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了解的却少之又少开设的关于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多以照本宣科的理论概念为主课外音乐实践活动也多是流行歌曲街舞电声音乐等现代流行艺术涉及传统戏曲的内容呈现空白状态由此造成学生对民族音乐地方戏曲认识和了解不足欣赏学习兴趣低下更不要说去发展和传承了

因此教育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不容忽视对于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来说首先是指专业音乐教育同时也包括师范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5]将优秀的传统戏曲音乐文本运用到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之中无疑是弘扬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突显音乐地域教学特色使高校音乐教育担负起传播音乐文化的重任的必经之路势必起到推进大学生音乐教育思想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章丘五音戏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实践

(一) 民族民间音乐理论课程的延伸

地方戏曲作为集民歌曲艺地方小调为一体的唱腔表演艺术是最具民族民间特色的一种音乐载体目前在高师所开设的音乐史论课中虽然这部分的内容或多或少有所涉及但却不成体系而风俗浓郁的地方小戏更是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如何成为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一种延伸而不仅仅是泛泛的点到为止我们以章丘五音戏为例可以从其形成的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及艺术价值的角度借助地域的优势去研究其音乐构成的地理人文环境以及社会因素等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第一手资源来丰富我们的教学方式及课程设置比如利用当地五音戏剧团的名家名角作为师资资源开设五音戏唱腔表演课程将传统戏曲发展史论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从唱腔表演课程演示的一招一式中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传统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和其成为艺术瑰宝的根源所在在后期的艺术实践环节我们的师生可以走出校门与当地文化馆群众社区合作开展惠民演出活动丰富我们的第二课堂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与学生们的舞台表演与创新能力

将地方戏曲艺术和高校音乐科研立项相关联逐步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热点课题五音戏的学术研究虽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多集中于剧种本身但近年来在高校音乐研究领域也频繁出现了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方面的课题文章及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项目不胜枚举比如泰山学者刘晓静教授的五音戏的传承调查与研究取得多项国家和省级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围绕这个课题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章丘地方文化馆与史志办的专项研究人员也加强了对五音戏老艺人的采访及其艺术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的力度逐步完善了五音戏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艺术文本资料依据传承的年限做好各个时期民间艺人的建档管理工作他们还积极建立演出实践基地与地方高校合作申报省级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因此无论是高校领域的研究成果抑或地方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源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充实教学拓展民族民间理论课程及学术交流的有利资源

(二)音乐创作课程民族化元素的借鉴

如前所述五音戏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其文本内容富有地方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生活气息浓郁方言词汇丰富音乐朴实简约演唱技巧别具一格先吐字后行腔在口语化曲调中咬字清晰自然旋律变化丰富演唱时用本嗓使得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再用假嗓翻高极具技巧性与抒情性此表演形式有着将地域方言与音乐旋律声线巧妙融为一体的典型风格特征对人们的听觉极具感染力深受当地民众的追捧和喜爱

五音戏的伴奏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最初被誉为传统戏曲表演一绝的锣鼓经伴奏基础上逐步发展成小型民乐队的伴奏形式并大胆尝试即兴伴奏创编过门音乐将文武场在各类唱腔运腔等演唱技巧身段表演与伴奏音乐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逐步规范完善并趋于成熟这些元素作为五音戏的主要音乐构成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力成为音乐背景和剧目语言之间音韵巧妙结合的艺术典范因此将五音戏音乐文本的创作与高校的作曲专业词曲创作课程相结合鼓励作曲专业的师生与地方五音戏的创编人员积极合作进行新的曲牌剧目的研究与创编在创作与排练中积累新的剧目曲牌推陈出新丰富原始曲库把地方戏曲的创新传承责任落到实处对高师音乐创作体系中作曲技术专业民族化元素的提升亦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章丘五音戏在高师音乐教育技术中的实践

(一) 教学理念与课程设置的转换在教学规划与课程设计层面上采用静态与动态并行的思维模式即将静态的文本资源与动态的实践课程相结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互相转换在实践中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课程构建

首先高师教育作为师资培养与输出的唯一途径要明确地方戏曲教学内容的融入是意在对加强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起到的不可替代作用戏曲音乐有着不同于其他音乐门类传授的特殊性在课程设计中突破固有的教材理论讲授模式将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学手段以点带面灵活丰富结合地方留存文本和戏曲名家资料让学生深切了解所在地域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渊源意在启发大学生对地方戏曲产生浓厚的兴趣慢慢地爱上我们的传统戏曲其次将我们已有的声乐教学(民族唱法)与地方戏曲唱腔技法相结合开设戏曲表演课程了解五音戏演出剧目的表演内涵与伴奏乐器的配合以及舞台表演变化的多样性等从其音乐与表演中深刻感悟地方戏曲的精髓之处相信对提升学生在声乐演唱歌剧表演以及音乐剧的舞台表现力等方面会起到互补与借鉴的作用同时使我们的师生真正感悟到源远流长的传统戏曲才是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的根和源

(二) 现代教育技术与戏曲表演课程的结合

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的应用已成常态化趋势是对国家教育部在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执行与实施遵从这一理念将地方戏曲课程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课程资源的网络化资源形式的立体化以及课程时空的灵活性等方面打破固有而陈旧的课堂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

一是借助现代技术成果这一平台丰富我们的授课模式比如五音戏有着数十集的专题片和每年近百场的演出实况可以利用网络媒介渠道将优良的五音戏文本资源图片资源声音效果表演场景等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程中让学生们在欣赏中产生兴趣进而深刻地了解戏曲艺术的来龙去脉二是通过各类网络课程的建立使课程的授课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比如通过建设网络课程聘请五音戏艺术传承人开设戏曲知识讲座及著名唱段的演绎示范等所有的讲授可由网络电视或手机视频直接下载的方式向学生开放这也是一种便捷高效不拘一格的授课途径通过网络平台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戏曲剧目唱腔选段内容进行学习利用相关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感官知觉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立体丰满从而提升我们授课模式的趣味性与灵活性

 

四、章丘五音戏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今天的五音戏在立足自身特色敢于求新求变借助新媒体传播重视人才培养政府加大扶持[6]等诸多方面尚亟待重视与构建其融入高师教育教学课程的实践也尚属起步阶段其实是与当地政府支持社会关注以及学校教育课程设置科研投入是分不开的是一种多方合作的产物首先是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学术为支撑学以致用其次正视地方戏曲面临观众流失生存困难和传承发展瓶颈的现状政府在加大经费资金力度的同时关注拓宽五音戏演出的市场环境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在维护五音戏自身特色和知识产权的同时加大五音戏专业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等最后积极与高校合作构建数字化应用教学体系在戏曲实践传播与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积极作用

课题梯队成员经过调研了解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章丘五音戏在其发源地文祖镇的青野村建成了五音戏传承保护乡村博物馆”,挂牌成立了济南市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章丘五音戏剧团已在部分中小学开展五音戏进校园的培训试点工作通过将五音戏引入音乐课堂和课外活动这一形式在培养孩子们热爱传统音乐的同时也为戏曲的传承发现好苗子进一步为传承地方戏曲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高校也已开始尝试把地方戏曲与传统音乐纳入音乐课堂和艺术教育中比如山东省理工大学借助地处淄博地区的优势与当地五音戏剧院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戏曲文艺研究所”,在暑期开办了第一期五音戏培训班招生人数过百还有一些高校相继举办了民族音乐地方戏曲京剧国粹等一系列的交流演出与名家讲座活动为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注入了民族艺术的营养

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的地方戏曲五音戏以它独有的艺术形式通过一系列的舞台人物形象地道的方言和贴近百姓生活的戏剧情节使我们的学生在欣赏参与戏曲艺术表演创作的同时得到思想认知的启发和道德情操的升华彰显出其独有的教育功能亦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言振兴民族与民风离不开文化教育的根基而大学肩负着重要使命民族的生存是以学术做基础的[7]地处文化资源丰富的高师院校在教育改革的思维体系中打开思路不舍本求外充分利用现有优良的学术空间和课程资源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艺术纳入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去在融合实践中担负起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任从而实现高校音乐教育创新与传统音乐艺术传承发展的双赢

 

注释

[1] [2]翟伯成.山东独有戏曲剧种周姑子戏[].联合日报20150628.

[3]王耀华王州.中国民族音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4]顾晓晖.创新发展融合——我国新世纪音乐教育改革多元化模式研究[].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18193.

[5]樊祖荫.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音乐研究1996(04)20.

[6]刘晓静张潇.五音戏音乐形态与发展问题研究[].齐鲁艺苑2018(05)1218.

[7]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63.


 
友情链接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  |    超星学术期刊“域出版”  |    龙源期刊网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国知网数据库  |  
 
Copyright 2015-2016 当代音乐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
联系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路509号  联系电话:0431-85680785 / 81101315  传真:0431-85680785  联系人:魏琳琳  广告经营许可证:吉工商广字:[2200004000081]
理论版邮箱:cnjlddyy@126.com cnjlddyy@sina.com  作品版邮箱:cnjlddyy@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通信管理局审批》编号:[吉ICP备19005450号]  [技术支持:百德科技]